
食品添加剂:热锅上的“金蚂蚁”
如果放大到世界范围,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1856年英国人W.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更重要的责任是在于食品加工行业的经营者,以及食品行业的生产加工的经营者,如何严格执行标准和落实到实处。
“反对派”认为,食品添加剂就是危害,会影响身体健康,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品牌和商家宣传称,其产品“不含防腐剂”、“零添加”、“不含香精”、“不含色素”等。
“支持派”则认为,食品添加剂不是罪恶,不完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不存在的,而且不同的食品添加剂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认为规范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本身是安全的。
第二个阶段是2013年至2018年的稳步发展阶段,行业经历了国标、国内经济发展大幅波动阶段,行业进入稳步发展期。
例如,2014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本标准代替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多种,制定了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有364种,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增稠剂、稳定剂、营养强化剂、膨松剂、香料等。
新国标规范更细化,从过去禁止放什么添加剂,具体到每种产品允许放什么品种的添加剂,放多少比例的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随着食品工业发展进入大众视野。
从供给端看,据智研咨询报告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产品产量及行业产值皆呈逐年增长状态,2021年,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产量达1197.15万吨,同比增长13.26%,行业内主要种类产品销售额达1341亿元,同比增速稳定。
而这些宣传的概念和卖点也正好抓住了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和心理,相关产品的价格自然较高,有其存在的理由。
从客观角度来说,食品添加剂存在已经是客观事实,在食品工业化时代,食品添加剂完全无法逃避,也没有这个可能性。
首先,承认客观事实。
此后,他时不时地发一些调料和小吃的制作方法的短视频,比如烤苕皮、麻辣鸭脖、手撕素牛肉等,最初与一般的美食短视频博主一样:并不出众。
其次,理性科学看待。
这次辛吉飞的“科技与狠活”之所以能引起如此高的网络关注,其背后的直接原因是:在消费者看来,食品添加剂让人又爱又恨,既能带来美味,但又怕影响身体健康。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辛吉飞的短视频内容,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过去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2001年的“瘦肉精”事件,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其中牵涉到的添加物包括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属于非法填充物,但仍然给人们留下了阴影。
辛吉飞在刚刚过去的假期里也让“酱油焦虑”上了热搜,让市值一度高达6500多亿的酱油龙头企业掉进了舆论漩涡,接连陷入了“双标门”和“公告门”。
所以当时不少人认为,食品添加剂跟农药是一个性质的。
所以从规范标准来看,符合国家标准的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可以食用。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种类多样的食品添加剂,与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辛吉飞找到了流量密码,从8月13日开始,陆续发布了“糖水加香精合成蜂蜜”、“一点肉没有的科技淀粉肠”、“明胶片混合糖浆”,制作即食燕窝”等一系列“揭秘”视频,20天涨粉超450万。
最近,短视频博主“辛吉飞”的口头禅“科技与狠活”火爆全网,人们又爱又恨的食品添加剂再度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过这只蚂蚁也是一只“金蚂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多达种,其中80%为香料,能直接食用的有3000种至4000种,常见的有600种至1000种。
但一直以来,市场对食品添加剂有着多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从消费端看,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销售额也在不断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为978亿元,到2016年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销售额为1343亿元,同比增长5.0%。
直到两个月后,辛吉飞拍摄了一则炸串酱制作方法的短视频,他给出了包含了香精、色素、防腐剂等配方后,很快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